淮阴工学院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Biology and Medicines
(专业代码:086000)
一、专业类别概况
生物与医药是当今时代知识技术聚集度最高、经济行为最活跃的领域,面向生物技术、医药、食品、发酵等相关行业,符合新形势下“健康中国”和国家公共卫生的需求,是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属于工程类专业学位,主要服务于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天然药物、食品加工、发酵技术、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生物质利用、生物能源生物信息技术等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包含生物技术与工程和制药工程。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瞄准生物与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与工作作风。
2.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生物与医药行业相关规范,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并能应用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4.具有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交流沟通、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为 2- 5 年。培养方向为:
01 生物技术与工程
主要围绕生物技术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生物过程强化的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基材料的功能化设计、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与发酵协同、发酵过程强化与智能调控、生物基食品包装与保鲜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培养能独立承担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02 制药工程
主要面向新型功能化学品和生物医药的迫切发展需求,开展专用化学品的创新设计与高效制备、药物载体设计及新型药物制剂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与过程绿色化等方面研究,以服务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培养方式
1.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课程学习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内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校内和联合培养基地开展。
3.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 2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 6 个月,不具有 2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 1 年。
4.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提升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
5.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形成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与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
6.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16 学分,非学位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不少于 8 学分,实践环节 8 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学期 |
考核方式 |
学分要求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课 |
S1217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考试 |
16 |
|
S1217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1 |
考试 |
S1214001 |
英语 |
48 |
3 |
1 |
考试 |
S1206001 |
工程伦理 |
32 |
2 |
1 |
考试 |
专业基础课 |
S2212001 |
高等工程数学 |
64 |
4 |
1 |
考试 |
|
S2208302 |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
32 |
2 |
1 |
考试 |
S2208303 |
合成生物学 |
32 |
2 |
1 |
考试 |
非学位课 |
选修课 |
S3217001 |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
16 |
1 |
2 |
考查 |
≥1 |
人文素质课程 |
S3208001 |
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 |
16 |
1 |
2 |
考查 |
S3208004 |
生物技术创新实践 |
16 |
1 |
2 |
考查 |
≥1 |
创新创业活动 |
S3206005 |
药学转化与创新实践 |
16 |
1 |
2 |
考查 |
专业技术课 |
S4208301 |
微生物育种 |
32 |
2 |
2 |
考查 |
≥6 |
方向 1 |
S4208302 |
生物催化工艺学& |
32 |
2 |
2 |
考查 |
S4208303 |
生物资源加工与利用& |
32 |
2 |
2 |
考查 |
S4208306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2 |
考查 |
S4208307 |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 |
32 |
2 |
2 |
考查 |
S4206204 |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6 |
方向 2 |
S4206205 |
高等波谱解析& |
32 |
2 |
2 |
考查 |
S4206206 |
现代靶向药物导论 |
32 |
2 |
2 |
考查 |
S4206207 |
药学概论 |
32 |
2 |
2 |
考查 |
S4206208 |
生物制药工艺学 |
32 |
2 |
2 |
考查 |
实践环节 |
专业实践 |
一年 |
6 |
3-4 |
考查 |
6 |
|
学术报告 |
8次 |
1 |
1-6 |
考查 |
1 |
|
劳动教育 |
3周 |
1 |
1-6 |
考查 |
1 |
补修课程 |
SA208003 |
微生物学 |
48 |
/ |
1 |
考查 |
不计学分 |
方向 1 |
SA208005 |
生物化学 |
48 |
/ |
1 |
考查 |
SA206001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48 |
/ |
1 |
考试 |
方向 2 |
SA206002 |
有机化学 |
48 |
|
1 |
考试 |
注:1.*表示现场教学,@表示案例教学,&表示校企共建课程。
六.实践环节
(一)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主要根据农业专业类别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践活动,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时间1年,计6学分,主要依托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包括企业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在学院组织下开展专业实践考核工作,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专业实践环节在学生提交论文前完成。
(二)学术报告(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至少 8 次校内外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由学院统筹安排考核,总次数达到 8 次以上方能取得 1 学分。
(三)劳动教育(1学分)
开设劳动教育是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生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宿舍卫生保洁、专业服务劳动、科研助手等。劳动教育贯穿于 1-6 学期,3 周劳动教育实践,计 1 学分。
七、 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可采用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形式,包括文献阅读、选题调研、研究与分析、论文(设计报告)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
(一)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物技术与工程或制药工程领域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造力。
(二)开题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学分(除实践环节外)后进行开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成果、查阅的文献清单等。开题第三学期进行,采用答辩评审形式,评审小组由3-5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企业专家,答辩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等。
(三)中期检查
第四学期末进行,由导师组负责,主要检查学生课题进展、试验完成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后续工作安排等。
(四)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学位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诚信声明;
2.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3.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4. 国内外技术概况或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5. 论文主体部分:工作或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果及理论分析等;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论文发表等);
9. 致谢。
(五)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
研究生符合《淮阴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淮工研〔2024〕139号)和《淮阴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规定》(淮工研〔2022〕94号),经学校学位评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