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积淀深厚。化学工程学院肇始于1958年成立的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化工预科,为我校最早设置的三个学科之一,1962年因学校撤销停办;1983年淮阴职业大学创办,先后设化学工程、食品工艺等专业;1985年在淮阴职业大学基础上恢复淮阴工专办学,成立食品工程科,1986年改为食化工程系,1995年改为食品化工系,1997年又改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2000年淮阴工专等四校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成立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系,2006年与农业工程与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5年因部分专业调出,更名为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院主要围绕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江苏省重点学科(B类),“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并作为最主要贡献学科支撑“工程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现设有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以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品牌专业、省产教融合型专业,并于2018年在全省同类高校中率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为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为校级品牌专业。《有机化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环保与安全》《高等化工热力学》等8门次课程入选省级优秀课程,编写出版教材10余部。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含矿盐中心),其中专任教师81人,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36人,博士70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具有海外研学经历26人。拥有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凹土资源的高值化应用研究”)、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全国石化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带头人1人,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1人,省“青蓝工程”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7人,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0人,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4人、科技副总38人。还聘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4人,省产业教授9人,企业兼职导师39人。
设施完备平台优良。学院拥有实验室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现已建成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特色资源开发与药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端矿盐功能材料智能制备国际联合实验室、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省级平台5个,校企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3个(优秀4个)、联合实验室15个、实习实践基地30余个,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育人平台,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
科研教学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研究课题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百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20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1000余万元。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国家级学会科技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中国石化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师发表SCI、EI收录等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院现有本科生1226人、研究生92人、留学生17人。近5年,学生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团队)5篇,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达500余人次,学生发表SCI、EI收录等高水平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40余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考研录取率达35%。
(数据截至2022年10月)